我院城市水务团队组织2022级本科生开展综合实习

发布人:王宇

       7月1日——4日,我院城市水务团队组织2022级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12名本科生前往东莞、惠州、珠海开展为期4天的综合实习。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为考察对象,围绕引调水工程供水保障、水利枢纽综合效益、智能化水文观测、水环境治理与绿色水经济、城市供水与水质监管、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海绵城市建设及运维管理、智慧水务建设与管理等内容进行现场考察和学习。涂新军教授、孙晓燕副教授、孔秀娟副教授带队。实习得到了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广东省水文局惠州分局、惠州市水利局、国粤惠州电力有限公司、珠海市供水有限公司、珠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珠海市金湾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一、引调水工程供水保障

       在东深供水工程取水口太园抽水泵站,同学们实地参观了取水构筑物、泵房和监控室。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目前,该工程运行60年来累计供水量超300亿立方米。在东深供水工程展览馆,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历史、工程路线与沿线设施,感叹“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情壮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历久弥新。通过实地考察取水构筑物、参观泵站控制中心并与技术人员交流,同学们对水泵机组联动控制、水量调度等专业内容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加深了对大型引调水工程运行管理的实践认知。

参观东深供水工程太园泵站

二、水利枢纽综合效益

       东江水利枢纽工程是广东省重点工程,是发电兼顾航运、改善城市供水条件和水环境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技术人员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枢纽工程基本结构、闸门及发电机组运行工况,以及防洪、发电和水资源保障等调度管理。作为东江干流控制枢纽工程,通过精准控制水位变幅,在压制珠江河口咸潮入侵、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以及优化东江流域水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学们通过实地观察和交流,对水利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参观东江水利水利枢纽工程

三、智能化水文观测

       博罗水文站是东江流域控制站,是国家重点水文测站。在技术人员系统讲解下,同学们了解了博罗水文站作为东江流域关键监测节点的重要地位及其主要观测任务,深入学习了包括水雨情自动化观测、水文预报系统、智能化管理等在内的现代水文监测预报技术体系。同学们实地参观了站内配备的先进监测设备,包括雨量、流速、泥沙、水质监测设备及无人船等仪器。在江边自动化监测台的实地考察中,同学们直观了解了水量水质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运行机制,深刻感受到水文观测技术从传统人工测量到现代智能化监测的发展历程,对基层水文工作者专业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表示由衷敬佩。

参观东江流域博罗水文站

四、水环境治理与绿色水经济

       加强水环境治理,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同学们实地考察惠州市白沙仔排涝泵站和金山湖碧道提升工程,深入了解了当地实施的“一湖四河”全流域系统治理模式。通过截污治污、河道整治、水系连通等综合治理手段,以及碧道驿站等建设,不仅消除了城市洪涝隐患,而且显著提升了周边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好去处。参观激流坑水库时,技术人员介绍了水利经济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通过建设嬉水乐园和水上运动中心,将传统水库改造为集生态保护与休闲运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园。漫步在以陶瓷荧光石铺就的环湖碧道,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水利工程的创新发展路径,对如何实现水生态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参观惠州市白沙仔排涝泵站、金山湖碧道提升工程和激流坑水库

五、城市供水与水质监管

       城市供水工程作为维系城市运转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水质安全保障与监督管理是水务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同学们深入珠海市唐家水厂和珠海市水质监测中心,系统学习了解了现代化城市供水体系的建设与运营。在唐家水厂,师生们实地参观了日常饮用水的水源地凤凰山水库,了解到珠海市“江水为主、库水为辅、江库联动、江水补库、库水调咸”的供水格局。技术人员讲解了预臭氧-气浮沉淀、臭氧-生物活性炭过滤等在内的深度处理工艺。在珠海市水质监测中心,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详细讲解,同学们全面认识了水质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实地观摩了针对有机物、氮磷、细菌、微生物及藻类等多项指标的检测设备与操作流程,对生活用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水质保障有了系统认知,认识到现代化水处理技术对提升城市供水品质的关键作用。

参观珠海市唐家水厂、珠海市水质监测中心

六、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

       城市排水工程作为水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通过系统化的污水收集、输送和处理体系,有效阻断了污染物直排自然水体的通道,对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珠海市前山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同学们通过观看立体沙盘展示,系统认识了这座现代化地下污水处理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随后进入地下,依次参观了初沉池、格栅区、生化反应区及MBR膜反应区等核心工艺单元,详细了解了污水从进厂到达标排放的全流程处理工艺。在与技术人员的深入交流中,同学们了解到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在节约用地、环境友好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智慧水务技术在提升排水系统运行效率中的应用实践。

参观珠海市前山地埋式污水处理厂

七、海绵城市建设及运维管理

       珠海市金湾区海绵城市示范区是珠海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典范。通过实地参观机场东路美化绿化提升工程、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与中心河堤岸景观工程,同学们了解了建筑、道路、公园、水系中的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排洪渠等多种海绵体设施的实际应用效果,深刻理解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设计理念。与技术人员的交流探讨,让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海绵城市运维管理的技术要点。也深刻认识到这项系统工程对提升城市韧性、促进人水和谐的重要价值,为未来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参观珠海市金湾区海绵城市示范区

八、智慧水务建设与管理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智慧水务建设与管理已成为传统水务领域转型的重要方向。在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同学们学习了解了东江流域基本概况、流域分水及水资源调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节水技术与工艺、水量水质监控系统等。在水量水质监控中心,技术人员结合东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调配场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智慧水利在实时监测、预报预警和预演预案等方面的应用,多维度全方位展示了城市供水管网、数字孪生流域和防洪防汛的智慧化管理。同学们就平台后续开发方向、预报时效性和智能化程度等方面积极提问,技术人员耐心答疑,并鼓励同学们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学习,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水务行业。

参观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

       为期4天的综合实习内容丰富,同学们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水务有关的生产管理业务与部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实习,同学们把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

部分同学实习感想节选

       易祉睿:从东深供水工程的粤港供水史到唐家水厂的水处理工艺,再到前山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流程,每一站都串联起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让我对城市水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印象最深的是金湾海绵城市示范区,将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结合的智慧让我真切感受到水务工程对人居环境的深刻影响,不仅解决内涝,更实现了雨水资源化。希望未来自己能为城市水务系统的优化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陈辛瑜:本次实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与战略性,通过实地考察采用臭氧-气浮工艺的珠海唐家水厂、前山地埋式水质净化厂、惠州金山湖“截污-清淤-补水-碧道”综合治理项目及东深供水工程,我体会到“供-排-治-管”全链条协同的重要性,领悟到技术需适配实际,管理需智慧赋能,生态需价值转化。

       何钦霞:从东江流域的全局水资源调配到社区尺度的海绵设施,从东深供水工程的战略保障到水质监测的精细管控,水务工作始终贯穿“大动脉”与“毛细血管”的双重维度。此次实习不仅构建起对水资源系统治理的立体认知框架,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未来水务发展需在传统工程经验基础上,加快数字孪生、智能调度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水资源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最终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蒋政霖:整个实习过程让我将课堂上分散的理论知识真正“立体化”、“系统化”地串联起来,切实感受到水务工程作为城市运行“生命线”的基础性地位,让我对未来学习与研究方向有了更深的思考。今后,我将积极参与科研与工程实践项目,多关注政策导向与行业动态,了解智慧水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流域管理等前沿发展,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杨天祺: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感受到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程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差距。例如,课本中对絮凝工艺的描述较为理想化,而实习中了解到因原水浊度等实际情况需要在絮凝前增加预处理环节,实际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地形条件、资金成本、环境影响等诸多现实因素。这种系统性思维和灵活应变能力是课本知识无法直接赋予的,让我意识到今后学习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关注实际工程中的复杂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宋昱兴:通过参观金湾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我对现代生态水利工程与传统智慧的结合有了深刻的认识。海绵体育公园采用多功能设计理念,旱季作为公共运动场所,汛期则发挥蓄滞洪区的功能,充分体现了“弹性城市”的规划思想。在生态堤防建设中,创新性地采用石块垒砌工艺,特意预留了生物通道,为鱼虾等水生生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这些实践案例生动诠释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前瞻性理念,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