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师生赴广东梅州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人:王宇

      为了发挥我院学科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践行学院“水土交融,知行合一”理念,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6月26日至28日,我院董春雨教授、胡正副教授、院团委龙通情副书记带领学院2支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前往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合水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知行梅州,绿美水库”兴宁实践队立足水利专业,聚焦库区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现状进行调研;“水土交融,筑梦护航”梅州实践队结合当地客家古建筑群保护、废弃矿区环境修复、儿童安全科普等开展调研实践。

      6月26日下午,师生们来到合水镇圩镇客厅,与当地镇政府及团委工作人员交流。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合水镇的历史沿革、建设成就、特色产业及发展规划等情况。合水镇正全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建设,致力于打造“好山好水富美合水”,经过前期努力目前已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镇。近年来,合水镇虽然在生态保护、古建筑修复以及废弃矿区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工作人员对师生一行前来调研表示欢迎,希望借助中山大学师生的力量多宣传合水镇,为合水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智慧。

▲参观合水镇圩镇客厅

      了解概况后,师生们分成两组到水库和周边乡村进行调研。“知行梅州,绿美水库”实践队沿着水库及周围河流开展实地调研,结合无人机进行观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点采集水样。团队后续会对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并结合GIS、RS和多元统计模型,分析库区水资源水生态现状,探讨水资源保护和优化利用的具体措施。

▲实地走访及水样采集

      “水土交融,筑梦护航”实践队实地走访村落,发现附近分散了较多古建筑群。据当地人介绍,这些建筑有的为祠堂、有的是旧居,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但如今已废弃多年,部分建筑结构出现破损。团队利用无人机拍摄记录屋顶破损情况,并结合实地考察与专业知识,分析建筑损坏的主要原因、程度,提出可行的修复方案。

▲考察古建筑,并与当地居民交流

      6月27日上午,师生们前往当地的一处废弃矿山——铁山嶂,调研山区地质状况与生态修复进展。铁山嶂曾为当地铁矿开采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数十年的露天采矿行为致使山体破坏严田,大量植被遭破坏,土壤、水体也受到严出污染,裸露创而影响范围面积超过平方公里。2021年4月,铁山嶂项目被列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在地质灾害治理、生态复绿、污水处理等工程一体推进下,如今的铁山峥面貌焕然一新,生态体系功能也在逐步恢复当中。铁山嶂作为当地生态修复的名片,进一步评估其治理成效和因地制宜探索合理利用方案对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矿山现场,师生利用无人机进行全方位的观测和摄影,结合专业知识,分析讨论山区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利用地质雷达对部分点位进行现场检测,对矿区多个位置的表层土质进行了采样,以便后续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无人机航拍画面显示,曾经的露天采矿区已经覆土,新植的绿草点缀在山体间,建造的8座重力式拦挡坝有效控制泥石流,减轻灾害风险,保障沿岸群众的安全。

▲铁山嶂调研

      下午,师生们来到合水镇水库管理处。水库管理处邓主任详细介绍了合水水库的历史沿革、工程基本情况、管理机构组成、经济收支情况以及当前水库运维、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合水水库是以防洪、灌溉为主,保障供水,结合发电及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是宁江水网的枢纽工程,总库容为1.16亿立方米。合水水库担负着城乡40多万人民的生活供水、10余万亩农田和经济作物的灌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支撑。通过邓主任的详细介绍和师生现场交流,大家了解到一线水利工程管理运维的经验和存在的困难,加深了对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水库管理处调研

      6月28日上午,龙通情老师带领三名同学前往合水镇溪唇村服务中心,为当地小学生带来有趣的科普知识与暑期安全宣讲。浦敏同学为小学生们生动讲解了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小实验,带着小朋友们体验了水质过滤净化器的DIY制作。师生们还重点讲解了预防溺水知识,小朋友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宣讲现场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同时,同学们学以致用,把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收获满满。接下来,2支实践队伍将结合当地项目需求,对实地调研的材料开展检测和数据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与当地对接,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